公共場所安檢門作為重要的安防基礎設施,需根據場所的人流密度、安防等級、空間布局進行針對性選型與部署,既要滿足安防需求,又要避免影響場所正常秩序與用戶體驗。從場景適配來看,交通樞紐(機場、高鐵站、地鐵站)的安檢門需具備 “高通行效率 + 強抗干擾能力”—— 通常采用多通道并列部署(如高鐵站每 1000 人次 / 小時需配置 3-4 臺安檢門),單門通行速度需達到 30 人 / 分鐘以上;同時,門體需具備防水、防塵性能(防護等級不低于 IP54),適應公共場所復雜的使用環境,且支持與行李安檢機、人臉識別系統聯動,形成 “人、物同檢” 的安防閉環。
大型公共活動場所(體育館、會展中心、演唱會場館)的安檢門,需側重 “快速部署 + 靈活調整” 特性。這類場所通常為臨時使用,安檢門需采用可折疊、模塊化設計,方便運輸與安裝,部署時間控制在 1 小時 / 臺以內;同時,支持根據活動安防等級快速切換模式,如舉辦大型演唱會時,將安檢門切換至 “危險品重點識別” 模式,強化對管制刀具、易燃物品的檢測,而日常展覽時切換至 “常規安檢” 模式,提升通行效率。此外,公共場所安檢門還需注重人性化設計,如門體高度適配不同身高人群(標準高度 1.95m,可調節范圍 1.8-2.1m),門內側面配備 LED 指示燈,直觀提示金屬物品位置,幫助安檢人員快速定位;針對殘障人士,需預留無障礙通道,搭配便攜式安檢設備(如手持金屬探測器)進行輔助檢測,確保通行無障礙。